健康_两性_星座_育儿_护肤_美容_服饰_健身_百科_资讯-酷秀女性网

瑜伽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行传密码
  【字体:  】【颜色: 绿

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古老的印度,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最璀璨的明珠照耀在这个世界上的,莫过于瑜伽。

瑜伽是全人类的至尊瑰宝从信仰到修行从身体到心灵从表象而呈内心从脚趾继而到灵魂...

瑜伽从其起源到今天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

在莫亨佐达罗和他的姐妹城哈拉帕古城出土的遗物中就曾经发掘出一些印章,上面刻有盘坐冥想的神像。那时,雅利安人进入了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土着结合,吸收和传承了瑜伽,做为他们宗教实践的重要修行之一。

瑜伽的起源有很多行说,但终归而一轮,这是古代人们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继而聚集从而产生。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从而可以得知,在古老的印度,人们就已经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追求世间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智慧。

所有的信仰都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对太阳和大地的崇拜和感激,对大山大河的膜拜和祭祀。

1原始时期

公元前2500-3000年,瑜伽行者都是苦修者,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要想长寿而健康地活下去,就必须面对“疾病”、“死亡”、“肉体”、“灵魂”及人与宇宙的关系,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看它们如何适应自然的生活,如何呼吸、摄食、排泄、休息、睡眠。并且模仿动物做些姿势,这就是瑜伽体位法产生的渊源。

同时他们思考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方法,这便是瑜伽静坐冥想法的缘起。

当瑜伽的修持者在静坐中进入最深层次时,会唤醒内在沉睡的能量,使瑜伽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

2吠陀时期: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现

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8世纪,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加剧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带来了婆罗门文化,其宗教经典《吠陀》中首次提出了瑜伽的概念,将瑜伽定义为“ 约束”或“戒律”。

在其最后一部经典中,将瑜伽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方法,以及一些呼吸控制的内容,当时是信奉神的教士们为了更好的唱诵而产生的。

吠陀瑜伽修习的目标开始基于肉体练习来达到自我解脱,而过渡到证悟梵我合一的宗教哲学高度。

3前经典时期:成为修行的方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在宗教经典《奥义书》中,提到了摆脱痛苦的修行方法。在此有两种瑜伽流派盛行,即:业、智瑜伽。

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性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的行为。瑜伽师通常采取极度克制的苦行,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著苦行,净心寡欲。他们认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他本身,这全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只有完全的奉献和阪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

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

4经典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两部经典著作《博伽梵歌》、《瑜伽经》。

《博伽梵歌》起源于《奥义书》,主要讲各种与神性的沟通方式,其内容包括:王瑜伽、奉爱瑜伽、业瑜伽、智瑜伽。

《瑜伽经》讲通过精神上的净化获得身、心、灵平衡的状态,它将瑜伽定义为一种控制心念多变的修行方式。

其中提到了瑜伽修持练习的八支分法,即:制戒、遵行、体式、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摩地。

这八个内容是:

(一)、持戒: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淫欲、不贪婪。

(二)、遵行: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清净、知足、苦行、自我研习、敬神。

(三)、体位:在一个稳定,自然,安全的姿势中保持自然,缓慢,深柔的呼吸,同时意识源源不断地觉察在身体和呼吸结合的感觉中,并跳出自己的思想干扰,去观察和见证此时情绪的状态。

(四)、调息: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

(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

(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

(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

(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五)、制感:指控制各种感官对外界的欲望,保持向内收摄和沉敛,使感官的活动在心的觉察之下了了分明。

(六)、执持(dharana):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七)、禅定: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相融合。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八)、三摩地: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摩地又分为两种:“有想三摩地”和“无想三摩地”。前者,指达到三摩地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5后经典时期:现代瑜伽蓬勃发展时期

公元2世纪-公元19世纪,对现代瑜伽影响深厚的密教(坦多罗),他认为终极自由只有通过严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对女神的崇拜,最终获得自由,他们认为事物都有相对性和两重性(善与恶、热与冷、阴与阳),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途径是,将身体中所有的相对性和两重性连接并融合起来。

帕坦伽利虽然强调了锻炼身体并净化的必要性,但同时认为人体是不洁净的,一个真正开悟的瑜伽士,会尽量摆脱人群的陪伴,以避免受到污染。

但(坦多罗)瑜伽派欣赏人的身体,认为湿婆神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并认为自然万物的本源是性力,就位于脊柱骨的下方。世界并不是一个幻觉,而是神性的证明,人们可以通过对世界的体验,更接近神性。他们更偏向象征性的方式使男女能量结合,他们依赖艰苦的瑜伽体位来唤醒体内的女性力量,并从身体中提炼出开,后将她与位于头顶的男性力量结合,他们比任何瑜伽士更尊重女性。

6哈他瑜伽的历史

公元19世纪-公元21世纪(至今),哈他瑜伽只是后经典时期一个很小的不太重要的瑜伽流派,但也是当代最受西方世界欢迎的瑜伽流派。它的理论起源于坦多罗瑜伽,同时还吸取了佛教、炼金术和湿婆教的因素。哈他瑜伽是也相信事物的正反相对,如:男和女、热和冷、快乐和悲伤,所引起的疾病、痛苦和误解。

哈他瑜伽:意为日月

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体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骚乱,消除肌体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恶性循环的运动;通过调息来清除体内神经系统的滞障,通过班达控制身体的能量并加以利用。

在整个后经典时期,哈他瑜伽都是一个边缘性的流派,但产生了数量惊人的专著,其中哈他瑜伽之光,描述了16种体式,大多数是莲花式的变体,介绍了多种洁净法,8种调息技巧和多种特殊的收束法。

另一著作是《湿婆本集》,它强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男性)也可以练习瑜伽,它列出了一套复杂的生命体系,命名了84 种不同的瑜伽体式,还描述了5种具体的生命气和控制这些生命气的具体技巧,它主张练习瑜伽,不仅可以治病,也可以获得神秘的超能力。

当今最流行的瑜伽形式--哈他瑜伽的体式,最早是促进健康和改变外表为重点而出现在我们的文化中的,但是随着练习者对瑜伽的逐步深入,他们通过瑜伽所获得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会使其进入生命中更深入、更精神化的境界,身、心、灵的统一,成为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到了今日,瑜伽课程更是百花开放,各自绽放,都在以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练习者。如此也更满足了大家练习的需要,解决了更多人实际的身心问题。这既是我们的智慧,也是时代发展的现象。

做为瑜伽老师,我们对各种瑜伽课程应更具包容之心,是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更多的课程可以选择,并从中获益;也是这个时代,让我们瑜伽职业者有了更多的机会让自己发展和树立个人品牌。

然而若想在这个瑜伽市场立足,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一、把自己擅长的课程细化,并且更具体地服务于练习者。

二、不随意跟风,发现自己的特色,并树立个人品牌。

三、积极信任自己的课程,利用有效的平台推广个人课程,吸引更多人脉资源。

Namaste~